Search

哪一隻手錶?

.

小學三年級左右,我很喜歡看腦筋急轉彎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哪一隻手錶?

.

小學三年級左右,我很喜歡看腦筋急轉彎的各種故事。大部分都是當時哈哈一笑就忘了,其中有個卻過了幾十年還留在我記憶中。

「有兩隻手錶,你寧可要一個一天準時兩次的手錶,還是一天都不準時的手錶?」

答案是後者,因為指針錶不動的話一天也會準時兩次。但是稍微快個五分鐘,就是一天都不準時。

.

這陣子在討論武漢肺炎的嚴重程度時,我們常關心各國數據,從一天增加幾十個、幾百個,到有時候會一晚出現上千個,讓我們知道蔓延程度早已遠勝於17年前的SARS。這也合理,因為目前人們移動的頻率與交流,遠勝於當年。

不過有時候有人會提醒,「中國數據不可信」

.

一開始我也有類似糾結:

從各種回溯看來,早期的隱蔽跟後來的不可收拾脫不了關係,要說中國資料很精準,的確有心理障礙。

.

但是如果中國資料不可信,那疫病在對岸到底是怎麼程度呢?讓我們推測看看

1. 十四億人(傳染率100%)

2. 五百萬人(每百萬人傳染3570個,郭文貴昨天喊的數字)

3. 七十萬人(每百萬人傳染500個,目前感染數字的十倍)

4. 七萬人(每百萬人感染50個,目前公佈的感染數字)

你覺得是哪個,為什麼?

我幾乎不用思考就劃掉第一個可能性,為什麼?因為即使在最嚴重的武漢,現在網路上還是看得到很多人在記錄當地生活的影片,更何況是其他地區。

那第二個數字呢?第三個數字呢?

就算人類情感上喜歡陰謀論,但郭文貴的五百萬人感染沒有根據與證據,要相信也有難度。

所以對我來說,再怎麼懷疑對岸有隱蔽的動機,當需要一個猜測的時候,我還是會以現有的數字為基礎。

.

模糊的正確,好過精準的錯誤

.

你追求哪個呢?

(搜尋到姚仁祿建築師講「模糊的對與精準的錯」的商業應用,雖然遠見只開放了文章一小部分,但仍有啟發。我放在留言喔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人的讀書會,讀出想法、讀出樂趣、讀出溫度
View all posts